江蘇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期間,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成為委員們高度關注的話題。
太湖治理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反復強調的“國之大者”。2024年,太湖湖體平均水質30年來首次達到良好湖泊水平。為助力早日實現穩定達到良好湖泊標準,建成“世界級生態湖區”的目標,省政協委員、農工黨無錫市委會主委夏加增建議,全面提升流域精細化管控水平。在太湖流域精細化分區管理及總量控制管理框架下,推動完善太湖流域水生態環境耦合模擬系統與決策體系,厘清太湖流域不同分區的差異性、水環境污染時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制約因素,探索將重金屬等特征污染物及新污染物作為特征指標納入總量控制因子,將全口徑污染源納入總量管控體系,完善全時段污染精準管控機制。
土壤是大氣、水、固廢等污染物的最終受體,處于污染鏈條的末端。省政協常委、民革宿遷市委會主委王新明建議,發揮企業土壤污染源頭防控的主體作用。分行業制定土壤環境風險管控技術規范。研究制定重點行業土壤特征污染物排放清單和土壤污染防控技術指南。強化重點監管企業全過程防控。督促企業建立和完善自行監測、隱患排查等源頭防控制度,推動企業科學布設土壤監測點位,通過管道架空、防腐防滲、雨污分流等綠色化改造,及時消除污染隱患。增強企業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能力。針對污染擴散的風險,根據生產流程可以采取阻隔技術、可滲透反應墻技術等進行污染阻斷,必要時采取修復改良措施,防止污染進一步擴散。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省政協委員、致公黨南通市委會主委施學雷在對全省1299家民營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現狀調研后發現,一些大型民營企業致力于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轉型,并取得了積極成果。但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綠色創新行動力較弱。她建議,強化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資金保障和政策扶持。出臺綠色財政專項激勵政策,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交易機制,合理確定民營企業的碳排放權、可再生能源消納配額等。加強綠色低碳轉型的技術和人才培養,培養一批既懂得綠色技術創新,又懂得應用、推廣和產業發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培育“低碳專精特新”產業鏈。從專精特新“小巨人”出發,依托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遴選一批儲備型企業,積極規劃建設綠色低碳產業園區,聚集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動能。鼓勵這部分企業發揮帶頭作用和溢出效應,為其他民營企業提供合作和指導,形成一批具有鮮明“綠色”特色的產業鏈。